情感图文-生活感悟-真实故事-婚姻家庭
标题:
史前巨象:“冰河时代”的青海面孔
[打印本页]
作者:
xmxm76
时间:
2015-4-1 14:00
标题:
史前巨象:“冰河时代”的青海面孔
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印象中,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贫穷落后。但是,“日文化”、“吐谷浑文化”的提出,预示着这里曾经闪烁过人类文明的夺目光彩。今天,史前黄河巨象头骨的出土,更是在青海远古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牧羊人惊醒史前巨象酣梦
2014年的深秋,一个惊人的发现,和学者将眼光聚焦在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县沙珠玉乡,这里有一个被黄沙的村子叫上卡力岗村,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与风沙搏斗。今天,终于将这条沙龙降服,硬是在黄沙滩中建起了一片绿洲。
鲍占平是一位牧羊人,在去年九月份的一天,他去离村子十几公里的地方放羊时,在一个当地人叫浪东坑的沙窝子里,脚底突然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他用手将硬物附近的沙土拨开后,发现竟然是一具硕大的“龙骨”。发现这样的兽骨,对村里人来说并不罕见,耕地或者放羊时常常碰到,大家挖出来后当成“龙骨”卖给中药铺。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初步挖掘,发现这具“龙骨”很大,用手根本无法全部挖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人都知道了“大象头骨化石”这一消息,为了好大象头骨化石,鲍占平和家人在沙窝子里了十几天。后来,他们发现沙地上有摩托车的车轮印和4个人的脚印。为了防止化石被盗挖,鲍占平只好雇人赶着驴车把大象运回了家。回来后他们一测量,才知晓大象头骨化石长约180厘米,前宽63厘米,后宽52厘米;散落的牙齿长19厘米,象牙长达120厘米。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肋骨,最长的竟达110厘米。
鲍占平家的院子不大,三间土圪梁的房子中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右侧房间的炕上,躺着久病的86岁老母亲。看得出,他的家境比较窘迫。
因车祸导致肢残的鲍占平发现了大象化石,他想着挖出来卖个好价钱,补贴家用。盆地一直是古生物化石的富集地,农民经常挖出他们称之为“龙骨”的古生物化石。有贩子收购,现在的价格是“象牙”每公斤24元,骨头每公斤2.4元。可是,在青海省交通技术学院上学的儿子鲍斌,劝说父亲应该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文物管理部门。鲍占平的哥哥鲍占禄退休在家,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也联系了很多部门,但都没有头绪。
对于没上几年学的鲍占平来说,他虽然知道大象头骨化石是文物,可具体是什么年代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却不得而知。
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国道从上了解到这一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发出了啧啧赞叹,并做出初步推断,这是一具大象头骨化石,具体属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门齿粗大,平行排列,弯曲度小。头骨方形,额面平缓,鼻上有一“八”字形槽状韧带窝。这一类象生活的年代大约在第四纪更新世(通常被称为“冰河时代”)。这一时期,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盆地曾出土过众多古生物化石,但如此巨大并且完整的大象头骨化石实属罕见,为研究青海古代地理气候演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这个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这一新闻也陆续被央视、、日报等众多纷纷关注报道。
出土物佐证海南历史遗迹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青海省东部,著名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之称。这里分为三大土地类型:山地、高台滩地、河湖谷地。海南地区远在7000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曾出土过我国第一面七角星纹镜,还有闻名世界的日舞蹈彩盆面世,这些都是有力的佐证。
缘何,这里有如此震撼的发现?
其实不难想像,黄河流经海南藏族自治州五县总长411公里。青康、青藏、西久、青南公贯穿境内,历史上著名的“羌中道”、“丝绸之”、“唐蕃古道”都曾越境而过。这样的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让我们沿着史前巨象头骨化石出土的历史脉络,寻找与之相关的蛛丝马迹。
根据《海南藏族自治州志》记载,1977年的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学者,在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的协助下,在贵德县吾口发掘时,意外地发现了新生代乳齿象化石。个体完好,有门牙一对,长1.83米,带有臼齿的下颌骨一侧,一个前蹄和两个后蹄的大部分骨骼,一部分脊椎骨等。这一化石,以其同一个体化石标本构成之多而具有珍稀价值。因为,在同一地点发现这么多同一个个体的乳齿象标本,这不仅在我国尚属首次,界也是罕见的。对于研究长鼻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一发掘,对当时中国的考古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因为,乳齿象是地球上的珍贵,它们曾经生活在水草肥美的大平原上,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慢慢消失了踪迹。这一珍贵的发现,是青藏高原演变的强有力的。
1984年,县沙珠玉乡扎卜达村的王自才和同村的孙耀德,在英德尔海附近无意间看到水流冲蚀过的地方有尸骨残骸。顺着水流的方向,他们找到类似象牙的尖骨裸露在砂石表层上。小心翼翼地挖掘后,一颗巨大的象牙出现在了他们面前。最后,他们挖出了一根长两米多的象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青海省考古学者,在恰卜恰河岸阶地的沙砾石层中,曾采集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在盆地曾发掘出剑齿象、三门马、羚羊、牛科等古生物化石。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沙珠玉乡一些村民说他们在耕田或者放牧时,在野外时常会捡到各类兽骨、古钱币、陶罐、玛瑙等物品。并且,拿来了一些铁箭头、盔甲饰物等物件,这些出土物印证这一带曾是古生物和古人类居住的绝佳场所。
沙珠玉乡工作人员杨英柱说:“我们在基层走访中发现,前往娘堂水库的途中,两边的山上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窑洞的居所。走近一看,里面隐隐约约着人类生活过的迹象。水库附近的村民发现了一些古钱币,印着崇宁重宝四个字,每一枚重量约10克。这些出土的古钱币大小不一,保存完好,大部分字迹清晰。”
沙珠玉乡副乡长万玛尖措告诉我们,这里还曾出土过绿豆大小的沙金,孩子们将这些“圆球”当成玻璃球玩耍。后来,有一对夫妻专门在村子附近的沙窝里找这些沙金,听说还发了财。前些年,有一个村民还在村子附近挖到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古剑。
“崇宁重宝”系北宋徽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至1106年)铸,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这种钱币的材质主要是铜、铁、银。崇宁重宝是隶书铜、铁大钱,制作多,也非常好,存世较多。另有崇宁通宝钱文为徽御书瘦金体,铁画银钩,深具骨秀格清之气韵,书法超妙绝伦,堪称币文楷书之巅峰。
可见,今天看似闭塞、荒凉的县沙珠玉乡,曾是古生物群体的家园,也是唐蕃古道重要的驿站。我们从海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的一张手绘图中看到,这一带曾是古道“莫离驿”所在地,是重要的高原商贾场所。学者重新认知这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古生物充实青海文化底蕴
从发现史前巨象头骨化石这一线索,我们跳跃而出看海南的整个文化发展,你就会得到几个关键词:“一道”、“一线”、“一湖”、“一山”、“一河”、“一城”、“一文化”,这些字眼构成了它的主体。
“道”是唐蕃古道,这是一道历史符号,更是一道文化符号,这道符号让海南有了沉甸甸的厚重感,也有了一种迷人的神韵。
“线”是丝绸之南,那些栉风沐雨的僧侣和商贾,曾在这里停下疲惫的脚步,海南的风和太阳,地温暖过他们的身心。
“湖”就是青海湖,它如,亿万年来我们的心灵。它的端庄和圣洁,让海南有了一种妩媚,有了一种自信、练达和洒脱。
“山”是日月山,这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界山,也是抚慰过文成公主的慈悲的山。它在古代被称为赤岭,“赤”是红色,一片,一片。
“城”是已被历史的风霜雨雪剥蚀得面目有些模糊的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一千四百多年前,它是贸易线上的重要枢纽。伏俟城经历了往古岁月,注视过渺渺河山。
“一文化”是日文化。文化总是让人联想到沉淀、积累和繁衍。神秘的日文化,更有它的独特性和鲜明的地域性。
让我们再次跳出这一文化圈,俯瞰青海文化,你会发现青海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缩影”。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在历史的发展中,青海文化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人文景观和绚丽多彩的诸多亚文化,始终以宽大的胸怀和的姿态,进行情感和文化上的交流和认同,体现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特点。
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的文明财富和底蕴、社会和谐的基石、与发展的灵魂。从史前巨象头骨化石的出土中,让我们梳理青海历史文化特色,对当下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也有着重要意义。(祁万强)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3-1-15 01:04
广东进口纵剪刀片厂家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3-10-25 02:56
温州半自动切纸机故障解析
作者:
匿名
时间:
5 天前
广东进口纵剪刀片厂家
欢迎光临 情感图文-生活感悟-真实故事-婚姻家庭 (http://bbs.xxmm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