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图文-生活感悟-真实故事-婚姻家庭
标题:
0-1岁宝宝生理、心理养护问题大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xmxm76
时间:
2015-3-31 18:37
标题:
0-1岁宝宝生理、心理养护问题大集锦
随着宝宝的出生,新手爸妈虽然在孕前以及孕期做足了准备(不仅包括孩子物品的准备、还有育儿知识以及心理上的准备),但真正面对这个能哭会动、软乎乎的小东西时,还是会手忙脚乱,甚至不知所措。
今天的文章,主要对静观育儿后台此类问题做统一整理,给家有低幼宝宝(0-1岁)的新手父母的,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助益。
接下来,我们还会分年龄段,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一系列的知识整理。
0~1岁宝宝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母亲请不要缺席,宠爱他们,并尽可能敏捷地回应孩子的每一次
人生中从来没有哪个阶段像0~1岁孩子发展、变化得这么快,这个阶段完全可以用“飞速”变化来形容。
拿新生儿与周岁的宝宝相比,短短一年时间,简直判若两人:1岁时婴儿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1岁时的婴儿已经能通过与照顾者咿咿呀呀地“说话”或者丰富的身体语言完美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到1岁时,他们已经能够借助东西自己站立,甚至颤颤巍巍地几步了。
难怪有人说婴儿期的孩子用短短一年的时间演绎了从爬行动物到直立行走的人转变的几十亿年的变化,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每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
发展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宝宝在0~1岁期间主要发展五方面的心理能力:
1.建立并协调感觉、知觉和运动系统;
2.至少对一个人形成依恋;
3.感觉运动智力系统的精细化;
4.对物体性质的初步认识,形成对构成自然和周围物体的分类;
5.情绪系统的分化。
这五项任务不是单独或分阶段发展的。孩子通过觉认识了解世界,并进一步探索世界。他们的生理需要通过照顾者得到满足,并由此对照顾者产生依赖,从而有了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开始了社会化的第一步。
其中,我最想强调的是,母亲与0-1岁孩子建立好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孩子的安全感建构的好坏,甚至是未来人格健康与否。因此,此阶段母亲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在照顾孩子之时,还需要整体情绪的愉悦、稳定。这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要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母亲怎么宠爱都不过分。并非需要无时无刻围着孩子转,但是一旦孩子通过喊叫、哭闹等方式大人,请通过声音、动作等的积极回应,让孩子知道,你一直在,ta很安全。
同时,家庭关系要和谐。因为从4个月起,孩子对情绪就有了能力。如果你与丈夫当着孩子的面吵了架,请随后各自过去跟宝贝做个解释,告诉ta你们和好了,而且你们吵架,跟孩子没有关系,你们都爱他。
简言之,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理需要,还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及时给予满足。
新手父母的这两种观点要不得
面对孩子的变化,很多新手父母会觉得手忙脚乱,他们会觉得,之前听来的、学来的、看来的育儿知识好像永远不够应对孩子层出不穷的变化。持有这样观点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照顾起孩子来总是小心翼翼,孩子稍有不适,他们就会非常紧张。
父母大可不必太过紧张,要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是急不来的。而且他们没有你们想象中脆弱。过于担心孩子,反倒容易损伤孩子的。
当然,也有这样一群父母,在他们看来,半岁之前,特别是3个月前的孩子,一天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而时的他们大部分时间又都在吃喝拉撒。一些父母常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带孩子就是照顾好ta的吃喝拉撒睡就好了。
生活中,持有这种观点的父母也很多。必然地,他们会较少地跟孩子进行必要的互动(陪孩子说话、游戏等),经常任由孩子独自躺着、独自玩,并且误以为孩子“乖巧”,从而错失孩子成长的黄金期。
对于父母来说,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和陪伴起来就会更轻松、更科学些。
刚出生的宝宝怎么照顾?
“我家宝宝刚满月,家中老人身体不太好,而且没有什么文化,生孩子前我就请了个月嫂。月嫂在的时候,我很轻松,孩子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也没有闹什么毛病。但月嫂走了之后,小家伙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又哭又闹,头疼死了。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啊?
刚出生的宝宝一般而言比较好照顾,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一天中可能只有四五个小时着。这期间,父母需要注意的主要有吐奶、湿疹、脐炎、腹泻等情况。
至于要不要请月嫂,因人而异。如果家中无人照顾月子或事先未做足准备,最好是能请个月嫂帮衬一下,以便妈妈能休养好身体。若是担心老人不会科学照顾孩子,想请专业的月嫂影响老人,那么一定要打听好,请有正规上岗资格,并经过专业培训的月嫂。
妈妈还需注意的是,不要过度依赖月嫂,而是要趁机与孩子培养感情,并仔细观察、学习,尽早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以便月嫂走后能顺利上手。
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连续请两个月的月嫂,因为新生儿(28天以内的宝宝)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这个时期的孩子与他人的互动是比较少的。而一个月之后,宝宝的时间增多了、需求也多了,且有了白天和黑夜不同的意识,这时就需要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了,若是月嫂能帮着调整好孩子的生物钟和摸清孩子的规律,妈妈自己照顾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孩子哭闹为哪般?
孩子两个月零五天了,带着很省心,吃完就睡,睡醒了也不哭不闹,要么舞动小胳膊小腿,要么就盯着床前的玩具看。但是有一点很奇怪,就是一到下午五六点她就会哭闹,抱也不行,喂奶也不行。孩子奶奶比较,说要“叫魂”,我不太相信,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另外,我是母乳喂养孩子的,有的书上说要按时喂养,有的说孩子哭就喂,怎么做比较好?
0-6个月宝宝主要通过表情和动作来表达需求。孩子啼哭并非无缘无故的,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需仔细观察并排除原因,才能找对根源,并“对症下药”。
如,孩子的哭声短而有力,比较有规律,且渐渐急促,那孩子可能是饿了。一般而言,孩子三四个小时就需要喂一次乳,但孩子饿了,最好是及时给孩子哺乳。因为,小宝宝体内没有备用的乳糖,饿太久容易出现低血糖。还有就是,0-1岁期间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生理需要的满足更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另外,孩子啼哭,父母还需排查孩子是否有病痛、闹觉、尿布湿了、鼻子被堵了或是想要他人陪了等等。仔细聆听孩子的哭声和表情,观察孩子的身体是否出现异样,能帮新手父母尽早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若是状态良好,并未出现没有现象,只是到一定时候就啼哭,那么有可能是腹部不适。小宝宝特别是新生儿多以腹式呼吸为主,且他们在吃奶过程中会吸入不少空气,这是大多数孩子都会出现的功能性腹胀。父母不必过度担心,可伴以抚触油、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为孩子做腹部按摩。
为宝宝按摩的好处还有很多:按摩能刺激宝宝的皮肤感受能力和智力;增强细胞的免疫力,从而增加体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肌肉的协调;它还有助于宝宝与家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当然,抚触时最好在宝宝情绪良好的情况下进行。
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科学引导
“我家宝贝从小吃奶就不专心,眼睛总是到处看,一两个月的时候爱盯着发光发亮的东西看,四五个月后的时候爱看彩色的东西,孩子的视觉发展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呀?我怎么训练比较好?”
觉是婴儿与照顾者建立情感联结、获取周围信息的源泉。从出生起,小宝宝就时刻在着他们的五官(视、听、嗅、味、触)接受并整合这个世界的信息。但在每个不同的时期,孩子的觉能力是不同的,也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父母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点,给予积极的刺激和引导,也就是这位妈妈所说的抓住孩子发展的规律。
拿视觉来说,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发展还不完善,眼睛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模糊、明暗相间的世界。出生两个月他们能够感受到黑与白的反差,所以可给这个阶段的宝宝品看黑白对比强烈的物品。四个月之后的宝宝,逐渐有了色彩的感觉,且能手眼协调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吃奶时扶奶瓶(当然,他的力量还不够,妈妈需要帮忙才行),能将玩具或手准确送到嘴里等。父母最好不要宝宝的吃手动作,相反,尽量让宝宝穿得舒适,能将宝宝的双手解放出来,其活动。
六个月的宝宝能坐了,开始注意身边的物品特别是照顾者了,这个阶段的宝宝常盯着人脸看,特别爱看的就是妈妈的脸。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意识到了我与他人不是一体的,慢慢地,他们就会出现陌生人焦虑了。妈妈不妨多跟孩子面对面的交流,陪他咿咿呀呀地说上一段,这时的宝宝一般会很兴奋。
妈妈还可给宝宝准备上一面镜子,让他跟镜中的“自己”做游戏。当然,妈妈可分别点着宝宝的鼻子和小嘴告诉他:“这是娃娃的鼻子,能呼还能吸,呼一呼,呼——这是宝宝的嘴巴,能吃好吃的,啊呜啊呜——真香啊。”妈妈绘声绘色地表演,不仅能帮宝宝对应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且能吸引他的兴趣,训练他的听觉能力,并引导孩子自主发音、表达自己。
个月的宝宝有了空间感,这时的他们迷上了丢东西,常以此来测量距离,这是其视觉发展的结果。父母不妨给宝宝准备一些玩具,让他随意丢,并鼓励宝贝自己爬着去拿,也可跟宝宝玩做迷藏游戏。
1岁左右的宝宝,视觉成像已经基本发育成熟,父母可给孩子准备一些稍精细的玩具或物品刺激,如可让宝宝穿木珠、抓小东西等
。
当然,宝宝的觉发展不是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如宝宝在妈妈怀抱中吃奶时,他不只在看妈妈的脸,还在听妈妈的说话声和怦怦的心跳声,并且在闻妈妈的味道,感受妈妈温暖的体温等。父母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不妨从多个角度给予宝宝积极刺激,这样更利于宝宝觉能力的发展。
别把孩子的发展当成问题!孩子感兴趣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微信后台上,新手爸妈们还提出了很多其他问题,如:
“我家宝宝5个多月,吃奶时特别爱用牙咬,她还啃桌子、啃手、咬玩具,我该怎么办?”
“孩子七个月了,特别喜欢抓东西,逮着什么揪什么,毛绒玩具、水、沙子、大人的头发,甚至还有他拉的臭臭,要不要他?”……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常无解,这是因为他们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孩子的角度。
要知道,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如通过手去抓、去触摸,并通过嘴去品尝、耳朵去听、眼睛去看……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渠道和方式。这是发展到某个阶段必然会发生的行为,父母人为地干预或,可能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成长不一定是好事。与其、打断孩子的行为,不如科学地引导,给予孩子一定的,让他们去探索。
一位妈妈发现宝宝正抓着臭臭往嘴里送,惊得大喊一声,宝宝被吓了一个激灵,然后哇地大哭了起来。妈妈还不,走过去恶狠狠地打了孩子两个巴掌,甚至指着孩子的鼻子说:“恶心死了,再吃我就你!”孩子对“臭耙不能吃”根本没有概念,若父母妥善处理或转移注意,孩子可能就会忘记这件事,相反,妈妈的大惊小怪反而可能会在他的心中留下心理阴影。
一般而言,孩子在某个时期会特别喜欢做某事,如,三个月左右开始抓着东西就往嘴里送,五六个月吃奶就咬乳头,七八个月时喜欢抓软软的东西,个月时喜欢扔东西等,就说明宝宝的某个阶段到了,他们正在通过不断地尝试验证自己的能力呢。
这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他可能并不知道还可以用牙咬东西,而且感觉还不错;或者手原来还可以拿起东西、丢东西呀……当水、沙子从手指缝漏出去的时候,他会觉得很神奇,会想要一再体验。这就是孩子为什么能连续好几个小时候不停地吃手、扔东西、玩水、玩沙子不厌烦的原因所在。
很多父母出于卫生考虑,会孩子东摸西动,这样做不仅会阻碍孩子手的能力的开发,还可能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固着。如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五岁了,还使用筷子,跟他说了无数次,用勺子或筷子吃饭,他都不听,总是用手去抓。查找原因,正是这位妈妈在孩子小时候没有给他提供机会,让其体验手的功能所致。
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岁以内的宝宝处于口欲期,ta的各种主要通过口部来得到满足。可见,吃手、吃玩具等对孩子来说都是正常的活动,父母要做的是在卫生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当然,与其让孩子随意抓、啃不卫生的东西,不如给他们提供一些安全卫生的物品,如磨牙玩具或磨牙饼干等,既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有助于孩子出牙和锻炼口腔肌肉。
如果说嘴是宝宝探索世界的主要器官,那么手就是其最佳助手了。孩子正是在啃咬中不断挖掘和激发手的功能的,也是在不断地探索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自己认知世界的能力的。父母不仅不应孩子手的动作,相反还应有意引导其抓握能力、手眼协调的能力等。
Tips:
很多新手爸爸认为孩子那么小,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将养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扔给了妻子。这样做是错误的。
要知道,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动,妈妈是十分辛苦的。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可能一到晚上哭个不停,有的孩子身体一直不好,有的孩子一直很闹人……无关育儿水平高低,很多跟遗传、孩子的气质、疾病或生活有关。如果孩子爸能在适当时候帮把手,对新手妈妈来说就是最大的支持和爱护了。
且研究表明,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投入越多,小家伙就越活泼、更少生病。
———————————————
静观育儿微信号“jingguanyuer”原创文章,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jingguanyuer”,获取更多育儿资源。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主创的科学早教微信号,与爱奇艺同名脱口秀节目互为补充。创办至今,不仅发送大量原创文章,还有免费的后台答疑。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在当下的早教市场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为有育儿困惑的广大父母们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
欢迎光临 情感图文-生活感悟-真实故事-婚姻家庭 (http://bbs.xxmm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