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图文-生活感悟-真实故事-婚姻家庭
标题:
文学是在瘠薄的土地里求存
[打印本页]
作者:
xmxm76
时间:
2015-3-30 13:38
标题:
文学是在瘠薄的土地里求存
一次与钱钢聊天,说起多年来希望推动的报告文学写作,却限于资源,一直毫无寸进。钱钢说那你应该和柴子文谈谈,他们“文艺复兴基金会”也在推动非虚构写作。
稍后有一天,柴子文就和我联系上了,我们谈了半天,发现很多事情大家都想到一起去了。
在文学气息奄奄的今日,志同道合者未免要相濡以沫。就好像我平日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砖头一样厚的书在读,就有一种想要冒昧地上前介绍,将他视为知己的冲动。
听说内地的报告文学长久以来已经被了。有些人用报告文学的名义,收了钱为企业大户写的文字,以致报告文学离它们应该报告的越来越远,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有价有市的新文类了。于是真正想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们,便以“非虚构写作”来取代报告文学,以正视听。
两岸三地的文学圈,唯有的非虚构写作最薄弱。上世纪十年代,内地的报告文学曾经独领,当年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涌现一批能的好作品。内地原有的作家体制,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广阔天地。他们大多是职业作家,每月领工资以外,还有差旅费报销,采访时得到地方机构的配合,写作时间从容,在松动的年月,各种精彩的题材可以选择,当年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用今日流行的说法,是“井喷式”的。
(在书店里阅读的女读者)
十年代我服务的天地图书,也引进不少内地的报告文学。比如张正隆的《血白雪红》,写国共两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对峙,因采访资料太丰富,令人读来如身历其境。后来龙应台写《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采用了他一些资料。
另外还有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是邓贤的《大国之魂》,写中缅边境的对日抗战,热带雨林中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国远征官兵的悲壮血,让读者第一次接触这个长期被遮蔽的历史现场。
中华书局也将钱钢的《大地震》介绍到来。他后来的《大清留美幼童记》是在完成的,可以算是的报告文学,可惜又不是写。
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映真主编了一本报道文学(的说法)月刊《》,当时在文化圈也很受重视。这本以丰富的图文记录社会现实,触摸的边界,以陈映真的抱负和理想,深入接触的和处境的课题。的报道文学,显然也远远走在前面。
(纪录片《消失的记忆:九龙寨城》中的旧时印象)
缺乏非虚构写作的土壤,并不是缺乏题材。恰恰相反,身处华洋杂处之地,多年来在夹缝中,上遭逢巨变,世界风起云涌,文化又往往得风气之先,寻常巷陌里藏龙卧虎,各方长年交手,形成一个剑拔弩张、英雄辈出的民间江湖。这里的故事就是历史的侧影,这里留下的人物踪迹,就能概括历史的变迁,只要有人写,题材任选,取之不竭。
但偏偏没有非虚构写作的土壤,虽然整个文学就是在瘠薄的土地里求存,但非虚构写作更连立足之地都罕有。写诗写散文写小说,都可以是个体户生产,一支笔一张书桌,只要有饭饱肚,就可创作,但非虚构写作需要作大量采访,没有适当的资助,一般作家很难负担得来。一个作家花一年时间,没有任何收入,还要付出很多无法预见的开支,去采访和搜集资料,然后再用一年时间把作品写出来,之后连出版都有困难,更别提靠版税来过日子了。这样的写作状态,除非有优渥的家庭背景,有崇高的,否则是办不到的。
董桥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其实非虚构写作更是历史的草稿,它甚至比新闻还更深入和全面。就一个课题,有不同角度的切入,有宏观的视野,也有微观的细节;有新闻的高度写实,也可以带进一定的立场和感情;它可以对某一现实事件有褒贬,也可以提出问题而不给答案。
有非虚构写作的丰沃土壤,就是欠缺足够的社会支援。我曾经与艺术发展局、民政事务局和不同基金会的人士谈到这件事,对方都同意应该为这方面的耕耘做点功夫,但到最后,煲的都是“冇米粥”。
一个如此丰富的城市,身处如此多变的时代,它的往世,既有神秘感,也有性,这里的故事令人神往,这里的人各具风采,但是,人们凭什么来记忆它呢?在全球化的时代,一切都稍纵即逝,今日不知明日事,现实的碎片不堪拾掇,如果能有一些高质素的非虚构作品留下来,日后人们谈起,就会有一些凭据。就如我们想起大地震,就想起钱钢,想起国共内战,就有张正隆,想起一九四九,就有龙应台。
他们未必十足地呈现那段历史,但因为他们如实记载了丰富而生动的现实,使那些历史不是呆板的教科书上的数字和文字,而是可以触摸的活生生的人,和他们悲欣交集的日子。
——————————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责编:代金凤)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4-2-2 13:59
广东进口纵剪刀片厂家
欢迎光临 情感图文-生活感悟-真实故事-婚姻家庭 (http://bbs.xxmm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