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图文-生活感悟-真实故事-婚姻家庭

标题: 微博心理学:心灵鸡汤还是迷魂汤? [打印本页]

作者: xmxm76    时间: 2015-3-24 14:39
标题: 微博心理学:心灵鸡汤还是迷魂汤?
  微博心理学:心灵鸡汤,还是迷魂汤?
  撰文蓝
  许多名为“心理学”的微博,随便一条微博转发量成百上千,粉丝动辄几百万,但所发的“心灵鸡汤”、“人生智慧”等内容,却很值得商榷。痛饮这些心灵鸡汤之后,真地能起到的效果吗?还是像网友所说的那样:“我已被真假的心灵鸡汤扰得找不到方向”?
  如今微博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我们的关注名单中有那么几个心理机构、心灵刊物,或者心理咨询师,那么便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许多心理平衡的技巧和知识。但细心的网友也渐渐发现,许多名为“心理学”的微博,随便一条微博转发量成百上千,粉丝动辄几百万,但所发的“心灵鸡汤”、“人生智慧”等内容,却很值得商榷。
  “舒缓、减压、放松、疗伤”,这样的标签暗含着普罗大众在压力重重的个人、社会生活中对心灵鸡汤的极度渴求。有意思的是,这些高关注度的微博主人几乎都没有心理学背景,一条条的微博也并非都是原创,大多是摘抄、搜集而来,比如“女人情场中需要知道的潜规则”、“神奇读心术之留住男”、“十句话理脉”等等。痛饮这些心灵鸡汤之后,真地能起到的效果吗?还是像网友“花开满树”说的那样:“我已被真假的心灵鸡汤扰得找不到方向”?
  三类鸡汤:
  第一类:如何做女人
  此类微博,主要是在传达这样一种观点:女人就要“美丽、风情、母性、女人味、、高贵,能做男人的红颜知己。”“抽烟、纹身、说、生不出孩子的,男人统统不要。”倘若你是“高学历、高收入”,或者是“太胖或者太瘦”,你也会完蛋,肯定会当剩女……
  这类言论过分强调外表、外在特质,且带着传统的男人视角,教育女人应该怎样怎样,有一种“标准化”的倾向。正如网友Sita-h所说:“就是这些好女人标准,让人不敢做自己。”
  第二类:如何搞定男人
  这是“鸡汤”中的经典话题。《如何做一个一世受宠的女人》、《女人情场需要知道的潜规则》、《说给小三的21个》等等,强调“女人不狠地位不稳”、“抓住老公的钱包”,“—手管一手宠”,为女人们指明的爱情方向是;永远不对他说有多爱他,永远不要对他太好,因为“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
  此类言论强调控制男人,以及如何巩固自己在男中的地位,抓住关系。有网友评论说:“感觉很焦躁、很虚浮,安全感匮乏,看不到爱。”
  第三类:如何为人处世
  “读心术”微博是这类鸡汤的典范。“不能锋芒太露,不能显得比别人聪明,想钓到鱼就要像鱼一样思考”;“言多必失,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努力的女人只有两种结果,穿不完的地摊货和逛不完的菜市场”……
  这一类微博强调谋略,与其说是心理学,更像是传统文化中的“读心术”。网友“帮腔先”称,这些内容的基调并不关心某个具体的人的心灵,没有把对方当平等的人对待,而是想摧毁对方意志,以对方。
  另一网友“家彬”则看出了成的影子:这些内容倾向于让人进行积极的正向思考,但是如果没有反观自身并进行如实的觉察和揭露,就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起心动念模式,恐怕慢慢就会形成合理化的倾向,所以效果也不会太好。
  第二跨:
  标题:
  心理学从来不会告诉别人该怎么做,只会引导别人去了解他要什么,可以怎样发展自己的潜能等等。真正的关心是,告诉或对方可以怎样怎样,尊重每个生命的差异和资源。一味沉溺在这样的文字中,负面效果是远远大于正面效果的。
  网友观察:心灵鸡汤,小心中毒
  张力峰:男,30岁,心理学爱好者,人。
  刚开通微博时,看到这么多的“心理学”微博很高兴,纷纷关注。有些句子看似淡淡,其实是一些人生的总结,看了还蛮有。但此类信息越来越多,也逐渐发现里面的内容很成问题,有时候会让人看了觉得很胡扯、不舒服,最后发展成纯属消遣,当笑话看。
  这些帖子大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几点几点,做一个女人要做到什么什么……有些时候简直令人不堪:要是接受他们的意见,我还要不要了?有一条“心理学”微博是这样的:“无论你有多喜欢对方,爱情里的主动必须是男人。如果这个男人不主动,宁愿错过”。这么一刀切,简直让人无法。
  其实这些微博与“心理学“关系不大的,大多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吸引人。仔细研究了这些微博之后,我发现博主基本上都没有心理学背景,有的甚至还是某些微博营销公司的商业运作,当然还有一部分就是心理学人士为了迎合大众趣味而的“心理快餐”。
  这类信息如此“繁荣昌盛”,想必还是因为有市场,得承认是有很多人处于情感迷茫状态,希望能找到些人生格言来慰藉下。所以如何用通俗化的语言来心理学,让人们更多地从中获得帮助,是这个行业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心理学的“通俗化”与“化”有本质区别
  刘松燕: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纵观这类微博,可发现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它们习笼统的否定或肯定的语气。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特征。小时候父母总说:你不是好孩子,而不是说哪个行为有问题;评论你不行,而不说你某个能力需要加强……所以,我们就会形成这种习惯。这是所谓“好教育”的标准,要有要对错观,但这是不尊重人性和差异性的。喜欢绝对化,在中国来说,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国人还是有比较强的从众心理。
  这一类的帖子转发率高,其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的集体情绪:焦虑、不安全,集体需要慰藉。有些人就是靠这些句子活的,无论个体和集体的“痛苦之身”,都需要靠这种能量场喂养。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些数量庞大的微博中,教育你应该怎样怎样,却很少教你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质,然后活出这个特质的。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学要告诉大家的——心理学从来不会告诉你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它只会引导你去了解你自己、接受你自己,以及你怎样发展出自己的潜能和特质等等。心理学尊重每个生命的差异,鼓励每个人去发掘自己的和天赋。
  所以说,一个心理咨询师可以将心理学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却不意味着,你去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丢掉了那个本质性的东西。





欢迎光临 情感图文-生活感悟-真实故事-婚姻家庭 (http://bbs.xxmm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